处理舆情第一步四大步骤!!
时间:2023/03/16 14:43:49 | 作者: | 来源:麋鹿公关传媒
新媒体环境对企业处理舆论事件提出了更高的挑战。5g、随着短视频等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效率大大提高,网民情感共鸣的形成更加爆炸性。面对复杂多变的舆论领域,企业如何初步判断自己的舆论处理能力是否符合实际要求,从而弥补自己的不足?
从舆论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自我评价和评价:1。是否有通过组织实施的舆论管理体系;2。当重大舆论出现时,是否有明确的高层领导处理突发舆论,可以成立处置小组,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3。是否定期判断舆论风险,了解容易发生的舆论;4.是否有针对潜在风险的具体处置方案。本文简要介绍了以上四点。
通过组织、可落地的舆论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是组织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石。建立和完善舆论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准传播法,引导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履行职责,发挥各自的职能。有些企业对舆论管理体系的作用了解不够,只有字面意义上的规章制度,或者只有品牌、宣传等部门使用。一旦舆论突然出现,就很难快速达成处置思想和规范的协议。因此,衡量舆论管理体系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是通过组织的所有成员都可以在企业的所有业务范围内实施。
舆论管理制度一般包括舆论处理的基本原则、企业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常见舆论事件的处理规范和完成期限。企业要根据自己的业务类型制定完整的舆论分类处理标准,让各级员工遵循规则。
第一责任人明确处理重大突发舆论。
鉴于舆论事件具有突发性强、传播动机隐蔽性强、潜在影响复杂等特点,当出现重大舆论事件时,领导不仅要遵循管理制度,还要承担指挥责任,把握舆论趋势,协调内外资源。这就要求协调突发舆论的领导能够快速确定处置团队成员,对处置结果负责。因此,仅仅依靠品牌宣传部门协调舆论处置是不够的。副总裁级领导或公司最高领导应承担处理重大突发舆论的责任。
研究发现,当企业错过应对机会时,往往存在基本事实验证效率低、处置方案审批流程长、领导意见分歧等内部原因。这不仅反映了企业管理的缺陷,也暴露了面对舆论缺乏领导力的弊端。
定期研究判断舆论风险敞口,做到心中有数
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和利润模式,公众舆论的高发生率也是有规律的。例如,能源和化工行业容易发生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事件,制造业容易发生不合格的产品质量事件,消费者投诉事件容易发生在快速消费品和服务行业。同时,公众舆论的高发生率也会有周期性的特点,这表明特定风险在某些时间节点发生的概率更高。因此,预测和预防风险的必要措施是定期预测和分析公众舆论的风险开放。
定期研究和判断的周期不宜过长。在宏观经济环境与企业经营战略的交叉作用下,要注意分析哪些环节容易发生负面事件,结合新的社会热点、行业政策等外部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舆论风险的研究和判断结果应反馈给业务部门作为决策参考,以改善商业模式,规避风险,从而处理风险,防止风险处于萌芽状态。公众舆论的负面环节,尤其是加强隐患调查,反映了企业不断完善和自我创新的诚意和能力。相反,类似公众舆论的反复出现,会导致公众产生负面刻板印象,不利于品牌和声誉的维护。
处理潜在风险的方案
根据舆论研究和判断的结果,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重大复杂的舆论事件,即舆论处理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应根据事件的实际情况设计风险点的具体对策。
该计划应包括事件背景,即调查和沟通、潜在的舆论发酵因素、外部语音草案和出版渠道的部署、下一阶段的关键任务和节点的完成。舆论风险的研究和判断应参考专业舆论分析师的意见,避免仅从企业自身的角度进入信息盲点。
通过以上四个维度:制度、人员、研究、判断和规划,企业可以初步判断哪些环节存在空白或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舆论响应水平。